《破壞慾》The Broken @ 殘餘能量

搜尋此網誌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破壞慾》The Broken

年份:2008/國家:法國、英國/導演:Sean Ellis

【觀後感】


縱使你發覺周遭的人有異又如何?除非是你很親近的人,不然頂多會覺得這人好像變了而已,這部片的延伸就符合我們身邊的情況,像我,如果對方變得面無表情跟我說話,男的我當他失戀,女的我當她大姨媽剛來!


劇情是說吉娜[Gina McVey]在醫院放射科工作,她和男友史蒂凡[Stefan Chambers]為父親的生日籌辦了一個派對晚宴,吉娜的弟弟丹尼爾[Daniel McVey]和弟媳凱特[Kate Coleman]也一起參加。吉娜的父親是美國駐倫敦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很快就要退休了。生日宴會的快樂氣氛突然被打斷,餐桌旁的一面大鏡子猛然碎裂,沒有任何人為因素,一種不祥預感瀰漫開來。


熟女吉娜不是我的菜,唉!


故事就是這麼簡單,鏡子裡的這家人要出來取代他們,在西方習俗打破鏡子似乎是個不好的預兆,但是中文成語好像有句叫破鏡重圓…也對,片中的家人到最後也差不多要重新團圓了,就只差一位就可以,但是我們發現這些鏡子人對周遭的事物彷彿都不在乎,甚至身為同類的鏡子人都不會互相提醒,每個人都面無表情的做著自己的事情,難怪整部片都冷冷的。


殺人手法就沒什麼特別的,最有趣的是片中唯一正妹凱特的死法,這根本就是模仿大炳吞拳頭吧?最犧牲的也是這位正妹,女主角都沒脫給我們看,她卻脫了,接著很理所當然的被宰了…對了,鏡子人要出來時都會有玻璃破掉的聲音,這也可以參考最後一位沒被取代的。片中的對於事件的提示還真是無關緊要,根本不用想太多,想太多反而會搞不懂,把車禍這件事當成主要事件來想,搭配吉娜打電話給丹尼爾的那邊,整件事情大概就明朗化了。


錢還真難賺,要露又要學諧星吞拳頭。


說真的,如果身邊的人換了像片中的鏡子人,你會怎樣想?我就覺得沒差,反正對方也不會對你怎樣(別說我好傻好天真…),就如最後吉娜與弟弟丹尼爾的對望一樣,她就像對著弟弟說:「我就是把你姊給吞了,以後你老姊就是我,不接受的話要滾就滾,不滾我也沒差!」個人看法就只是這樣,這些鏡子人只是想要奪取一個身份而已,對於其他的人事物都不感興趣。


片中有幾幕我蠻喜歡的,大炳吞拳頭當然是最好玩的,令我覺得不錯的地方是大夥吃飯時鏡子中的這些人,個個都是面無表情,還有吉娜打給父親時,黑暗中出現的鏡子人也很有驚嚇點。電影最後有蠻長時間拍吉娜開著車的畫面,搞得一切都回歸正常一樣,與之前並沒有什麼改變。


車禍後,讓吉娜感覺史蒂凡越來越不像她所認識的他了。


最後我要說的,女主角的故事讓我想起日本漫畫《生存遊戲》裡面的大魔頭,兩個人車禍之後的情況是相反的(對不起我爆雷了…),個人感覺是還蠻有意思的,有空可以看看這種類型的電影。


Trailer:



【評價】


劇情 - 4.1/5(沒有太大的起伏,但也不至於沉悶到讓人睡著)
血腥 - 3.6/5(最血腥就是吞拳頭了,相比之下最後就遜掉了)
懸疑 - 3.4/5(有點弱的收尾,而且時間好長…)


整體 - 7.9/10

8 則留言:

  1. 獨處時候~
    對於照鏡~
    有沒勇氣~
    自我反省?

    回覆刪除
  2. to 佶也:

    那就罰我多看一千次蘿莉來反省吧!

    回覆刪除
  3. 偶然Linked到你這個blog, 很享受這裡的分享,good point of view, good sharing, good blog, thanks!

    回覆刪除
  4. to 人:

    大概因為你是人吧?

    回覆刪除
  5. 究竟有多認識自己,你身旁的親戚好友們對你的了解又有多深?如果哪一天你被一個長得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替換了,他們會發現嗎?

    地點在倫敦,雖然聚集了那麼多不同的族群與人種,但是卻又像世界上大城市那樣的相仿,摩天大廈、國際連鎖的店家、路上的行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女主角是一位放射科的醫生,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玻璃莫名碎裂,之後的一場車禍引發了她身邊一連串的怪事。

    電影用了一個很既聰明也老梗的方式:車禍失意,那段短暫封閉的記憶中隱藏了一些秘密,而身邊的男友不知道怎麼就像是變了個人般的陌生,最噁心的是女主角與男友的複製人幹炮,卻完全感覺不出來,彷彿另一部電影"雙面女郎"( Single White Female)女主角的室友換上與她相同的髮型與穿著,黑暗中被口交的男友卻也爽的渾然不知,性原來是如此容易的被取代這點讓人不寒而慄。

    電影中修車廠老闆自以為知道女主角的姓名與車型,卻都雙雙猜錯,我們總是那麼自以為的對他人了解,但其實我們一無所知。而當中出現許多在浴室洗澡與面對鏡子的鏡頭,在洗澡可以說是最私密也最脆弱(光著身體)的時刻,而我們也利用鏡子來看清自己的面貌,女主角雖然一次次的看著鏡子,卻看不出自己已經不是自己了,當中一幕主角弟弟的女友在浴室被殺,完全與電影"驚魂計"(Psycho)中著名的殺戮場景一模一樣。電影隨著女主角漸漸恢復記憶,那場晚餐上的親友也一個個被複製的自己取代。只剩藝術家弟弟察覺看似安樂平靜的家庭中發生了什麼改變,在他的畫作當中表現出來(是否暗示藝術家的獨特性),也是到了最後沒有變被殺的生還者。

    電影反映現在人的焦慮:我們是那麼容易被其他人所取代。不論走在東區、西門、實踐的路上,總是有那麼多留著同樣髮型、同樣裝容、同樣穿著風格的人在你眼前經過,我們永幾個詞彙就能簡單定義去那群人。短髮、短褲、健身房、貼身t恤、v領、厚背包、肌肉=gay;染髮、變色片、短裙、毛靴、齊瀏海、vivi款=東區瞎妹
    。人們是那麼害怕孤獨,進而聚集在一起,為了不被排斥而模仿,但是又相互排斥,這樣的故事結構也讓我聯想伊藤潤二的富江,經過分屍的自己無限的分生,而彼此間又互相仇視要殺掉複製者。兩難的哲學問題,小至個人與族群之間,大至全球化與地方特色總是不停在困擾著我們。

    最後女主角發現自己根本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複製人,我們還記得我們是誰嗎?我們這些被玻尿酸、肉毒桿菌、整形、LV包包、流行服飾層層包裹之下的複製人,有一天你被另一個像你的人殺掉藏在床底,取代你生活下去了,誰會發現?男友還是一樣上你、朋友還是跟你發牢騷、工作同事還是跟你打哈哈,想到這些能讓你不心寒嗎?

    片尾女主角在片頭看著一個左右心室顛到的稀有案例說了:千分之一的機率,對照擁有同樣面貌卻已經不是同一個人的女主角看著另一個擁有同樣病例的病人,面無表情。我們真的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獨特無二嗎?地球上幾十億的人中存在無數個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my facebook : Fred Fong

    回覆刪除
  6. to Fred:

    留言都能寫得比我長,厲害…

    回覆刪除